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75章(1 / 2)





  只是现在每天在床上躺着的日子她实在受不了,便想办法地找事情做。“夫人,我发现院子里有指甲花,不如我给你染指甲吧。”

  卢八娘也知道桃花的特点,便点头说:“你还是少走路,伤就能快些好。”

  “我知道,我知道了。”桃花说着已经从床上跳了下去,跛着脚让人去摘指甲花,细细挑出最好看的粉红色,拿研钵磨好,替卢八娘敷在脚指甲上,因为卢八娘染指甲只染脚指甲,从不染手。然后桃花拿剩下的花瓣给自己也染了脚指甲,她一贯什么都向卢八娘看齐的,也不管自己皮肤黑根本不适合粉红色。

  二十多天后,就在卢八娘一切都正常了,司马十七郎带着平叛的人也回来了。他找到了叛军的老巢,将抓到的叛军全部斩首,又把与叛军勾结的山民首领和长老们都灭了族,普通山民带下山来为奴。还救出了一些被掳上山的贵女、仆妇,这些人他回来后统统交给卢八娘。

  仆妇们还好,她们无所谓名节,重新发回原主家就行了,其中还有原来卢八娘带来的人,也都一样重新回来当差。难办的是被掳的世家贵女贵妇们,她们当时就有少部分殉节死去,当然大部分还是选择活下来。

  说起这个时代的风尚,虽然比较开化,但被贼人掳走过的女人,命运也不会好。想到自己也有可能落入同样的命运,卢八娘发了恻隐之心,她将司马十七郎剿匪所得的财物拿出一些来,替已经回不了家的女人们买了田产、铺子,解决了生存问题,然后设立了抚幼局,让她们负责收养孤儿,有所寄托。为了防止她们将来被人欺负,卢八娘还在部曲中挑选忠厚老实的人,划给她们做世仆。

  当然这些事情没有那样快就安排好,但司马十七郎会在吴郡停留一段时间完成他的使命,她可以慢慢来。

  这次被袭事件,促使英郡公在吴郡更加大动干戈。

  王敦先前在吴郡建的邬堡原本就没有拆掉,被吴郡的几个世家占据了,司马十七郎带人要了回来,交给南迁的世家们使用。

  叛军和山民袭击他的事件后面也有吴郡世家的影子,包括郡守身上都有不是,否则他们怎么会知道司马十七郎的行程?在那样恰好的地方堵住了他们一行人?还差一点逼得他死在山里?

  在司马十七郎的暴怒下,无论是清理隐户,还是给侨姓世家重新划分土地都非常顺利。司马十七郎又强势地按照律法为清出来的隐户每人分了土地,要知道这些律法一直没有人真正执行。这一点胡太守非常感激,在他的治下多了这么多户良民,税收一定会上升,要知道原本吴郡的税收简直就快等于零了。

  黑瘦黑瘦的司马十七郎走进内室,先洗了个澡,不只是为了卢八娘喜洁,而是因为吴郡实在太热。这里又没有冰,只能是多洗澡降温了。

  卢八娘上前帮他擦拭身上的水珠,又将头发弄得半干,顺手在他的脸上抹了一把,“到了内室,就别摆出这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了。”

  司马十七郎被逗得一笑,“我若不是这样,他们哪里能这样听话?只看这几个月,我做了什么事,哪个敢反驳一句?隐田隐户清得这样顺利,给侨姓划的田地也不错,我总要借着这次的事件把吴郡这些不听话的人好好收拾一番!”

  “治理一个郡的感觉如何?”原本司马十七郎没有这样大的影响力,可是他被袭差一点没命了,南迁的世家也损失惨重,他借此拿下吴郡的所有大权,成了实际的郡守和军队首领,而后毫不手软地实施起自己的抱负。

  就在遇袭后,皇上发下了旨意,司马十七郎被封为英郡王,勉励了他一番,又命他在安顿侨姓、平息吴郡的叛党的同时,整顿吏治。

  于是司马十七郎更加干劲十足地治理吴郡,卢八娘也时常给他一些小建议,鼓励他大展身手,就算是将来治理封地的预演吧。

  “既然诸事顺利,就带我去玉田县看看吧。”原来说好卢八娘到吴地看看当地情况,可是发生了袭击事件后,司马十七郎便不肯让卢八娘出门了。就是桃花爹、陈勇等人也都谨遵他的吩咐,不让卢八娘离开郡守府,大家实在是吓坏了。

  “玉田县有什么可看的?那里临海,有着一股子的腥味,你闻到后一定受不了的。”司马十七郎笑着坐在卢八娘身边,拿起一把团扇轻轻地给她扇了起来,又拉着她的手臂把玩,“总算养回来了,身上也没留下疤。”

  带着夫人到吴郡来,结果过于大意,差一点被人害得没了命,这是司马十七郎出仕后遇到的最大挫折,他一直耿耿于怀,而且还觉得非常对不起夫人,加上失而复得的感觉,于是对卢八娘更好了。

  “有你陪着,我什么事都不会有的。”卢八娘了解他的心理,温声摇着他的手臂。她来吴郡有自己的目的,卢八娘想看看这个时候的海盐是如何生产的。

  到了这个时代,卢八娘最早开始做的生意,也是她最主要最赚钱的生意是贩盐,而且是贩私盐,因为这个时代盐是官府专卖的。

  卢八娘贩的私盐不是海盐,而是益州那边的井盐。想到她离开益州已经好几年了,而且父亲总要调回京城,是该结束那边的生意了,而重新开辟海盐走私生意的想法就一直在她的脑海中盘旋。

  看着软语相求的卢八娘,司马十七郎差一点就答应了,可是他到最后的关头还是控制了自己,“你嫌郡守府里闷,过两天我带你去邬堡转转。张家赵家还有好几家都要办喜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