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第67节(1 / 2)





  第110章 实在好笑

  坐月子的日子很轻松惬意, 家里大大小小所有的活儿都由杨瑾带着丰收、丰美做了,鲁盼儿真是衣来伸手, 饭来张口。

  便是这样,杨瑾还担心她累着,“吃了奶,我来抱孩子——听说抱孩子久了容易落下腰疼的毛病。”

  “只抱这么一会儿工夫,不至于吧。”

  “还是小心些,养好身体不只是你一个人的事,也是我们一家最重要的事情。”

  既然杨瑾这么重视,鲁盼儿也更爱惜自己, 便将儿子交了过去,却凑过去, 看一会儿儿子,再看一会儿丈夫, “你们父子还真像!”

  “我倒是觉得儿子像你呢。”

  两人从眉毛到眼睛,再到嘴巴、耳朵、手脚都细看了一回,最后重新得出结论,“原来我们俩很像!”

  “对啦, 我们就是夫妻相!”

  小梓恒向他们挥挥小手, 又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, 似乎觉得父母很无聊, 索性闭上眼睛睡觉去了。

  丰收回来一进屋先看小外甥, “他可真能睡,我想教他叫舅舅都没空儿。”

  “不行, 要先学叫小姨!”丰美赶紧反对。

  鲁盼儿就笑了,“至少还要一年梓恒才能学着叫人呢。”

  “我们也是一岁才会叫人的吗?”

  “当然了,”鲁盼儿想了想,“丰美先学会说话的,丰收虽然说话晚了点儿,可是走路要早……”

  杨瑾看看时间便站了起来,才走到门口,就听鲁盼儿在后面说:“别杀鸡了——谁家坐月子天天杀鸡的?今天中午煮小米粥,卧两个红糖鸡蛋就行了。”

  “今年养的鸡不就是给你坐月子吃的?再者丰收丰美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一向馋肉吃。”

  虽然这样,但是鲁盼儿还是摇头说:“也不只是为了节约,我有些吃腻了炖鸡呢。”

  难得丰收和丰美也点点头。原来他们一向觉得炖鸡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,可每天一只鸡,姐姐一个人吃不了,一家人都跟着吃,吃多了当然就不馋肉了。

  “那好吧,今天先不杀鸡了。”杨瑾去了厨房,午饭时就端来了猪蹄花生汤。

  猪蹄除了皮就是筋,大家都不喜欢吃,可是猪蹄下奶,杨瑾听说了赶着在春节前骑着自行车跑了好几个生产队,那时节农村杀猪的最多,也就买到了几副猪蹄。

  除了鸡、猪蹄、鹅,还有大家送来的好多补养品,小郭送了两盒蛋糕,两盒奶糕;刘南让人捎来一包红枣;蔡颖买了红糖……

  吃过饭田翠翠又提了几条鲫鱼过来了,“我早听了消息,就为了等这几条鱼才耽误了。”

  鲁盼儿见那鲫鱼十分新鲜,便咋舌道:“这大冬天的,江河都被冰封住了,哪里弄来的鲜鱼呢!”

  “当然是砸了冰弄出来的——只要用心想,办法总是多得很,”田翠翠就笑着说:“你一定要多吃好的,养好身子。”

  鲁盼儿就让她看自己的腰身,“以为生了就瘦回去了,结果腰还这样粗,恐怕以前的衣服都穿不进了。”

  正这时小春婶儿走了进来,正听到她的话,笑着说:“不要紧的,给孩子喂几个月奶就瘦回去了。”

  田翠翠就笑着说:“我才到这里,你就来了,还真巧呢。”

  “哪里是巧?我听说你过来了,知道你一定来看鲁老师,就追着过来了。”

  鲁盼儿见两人说着得热闹,笑问:“可有什么好事儿?”

  “还真有一件——小春婶儿家要买缝纫机了。”田翠翠说着拿出一张票,上面写着缝纫机,还盖了一个大红色的章。

  小春婶儿赶紧接了过去,笑得合不拢嘴,“太好了!我家也能买缝纫机了!”

  去年分红之后,家里的钱攒够了,她便托了田翠翠,“你还真有本事!这么快就弄到票了!”

  “红旗公社的供销社每年只能进一台两台缝纫机,可是襄平县就不一样了,百货商店进的缝纫机多,票也就多。”投机倒把了几年,田翠翠对于各样商品的情况都特别熟悉,她还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乡亲们若有什么事找到她,都会十分尽力地帮忙。所以,她生意做得越来越大,现在早不仅仅卖些吃的,而是五花八门,只要平常过日子要用的东西,差不多都在她的范围之内。

  小春婶儿点头,“先前我公公还不信呢,这次我把缝纫机票拿回家,他老人家一定高兴极了。”

  红旗九队的工分高,分的粮食中还有一半是细粮,小春婶儿嫁过来就过上了好日子,但是谁不想把日子过得更好呢?

  可是农家人并没有什么好办法。上大学当国家干部、招工、参军机会太少了;像田翠翠那样投机倒把,家里的长辈不会答应;除了日子过得俭省些,就是养猪、养鸡,可因为粮食又不能养太多……

  可是鲁老师却做成了。

  就在两年多前,小春婶儿还替鲁盼儿担心她家的日子怎么过,可是她眼见着鲁老师靠着做缝纫活儿不但把日子过起来了,还供养着三个弟弟妹妹上学。

  从那时起,小春婶儿就张罗着与家里的妯娌、小姑一起做抹布,只是她们用针线缝太慢,每天只能做上半块一块的,挣的钱自然不多,她就有了买缝纫机的打算。

  夫家人多,劳力多,工分也高,公公手里颇存了些钱,一是因为小姑子还没出嫁要攒些嫁妆,再就是年纪大的人舍不得花钱,小春婶儿便劝一家之主的公公将全家的钱都拿出来买缝纫机,“买了缝纫机,一家人先用做抹布挣钱,等小姑结婚时再用挣的钱买一台缝纫机陪嫁,岂不有面子?”

  “小春婶儿说的不错,”鲁盼儿十分赞成,“做抹布容易,既挣了钱也能练习手艺,将来练好了做衣服更挣钱。”

  “一块抹布八分钱,就算花钱收旧布也能赚上一半儿,我就知足了。”小春婶儿说着笑了起来,“我们可不能像吴队长媳妇儿那样心比天高……”

  原来吴队长家前些时候在供销社买了缝纫机,吴队长媳妇儿只当做衣服多容易,答应给亲家做,亲家兴致勃勃地买了新布送去,几天后说是裁小了,大人衣服改成孩子的,再过几天,再改了给更小的孩子,最后什么也没做成,一整块布生生剪成布条,两亲家吵了一架,整个生产队的人都知道了,引以为笑谈。

  鲁盼儿一向不喜欢讲人是非,可是吴婶儿买了缝纫机自然也没少在她面前说些不好听的话,后来又将衣服做成那样,实在好笑,便禁不住也乐了。

  住在八队的田翠翠也听到了,“我只当大家编排他家,原来是真的?”

  “当然真真的,布买来的时候我们都看到了。大年初二回娘家,住在县城的吴红回来了,一个村住着的姐姐却没回去——就是因为那件衣服!”